市面上讲阳宅风水的书,琳琅满目,多如牛毛、初学者一头扎进去,往往是东看一本《八宅明镜》,西翻一册《玄空飞星》,脑袋里装满了各种吉凶方位、理气公式,结果回到自己家中,罗盘一摆,依旧茫然四顾,不知从何下手、为何?因为知识驳杂,互相掣肘,形成了“知识的诅咒”。
与其博览群书而成一锅大杂烩,不如精读一本,深耕到底、这个道理,如同习武,与其将各门派的拳法都学个一招半式,不如将一套拳法打得炉火纯青、阳宅风水,求的是安身立命,讲的是实际应用,而非纸上谈兵的学问、若只许选一本,应当如何抉择?又该如何去“读”?
藏书三千,不如精读一本的智慧
风水流派众多,自古便有纷争、例如,八宅派以东四命、西四命定吉凶,而玄空飞星则以三元九运、星盘组合论旺衰、一个刚入门的人,若同时学习这两种理论,很容易陷入混乱、今天用八宅法看,大门在生气方,大吉;明天用玄空法一算,五黄煞星飞临,大凶、到底该信谁?这种矛盾会彻底摧毁一个人学习的信心。
真正的风水布局,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选择一本书,就等于选择了一个完整的思维体系、你将跟随作者的思路,从最基础的阴阳五行,到如何观察外部环境(峦头),再到如何分析内部格局(理气),一步步建立起一个连贯、自洽的知识框架、在这个框架内,所有的判断都有据可循,所有的调整都有理可依、这样学到的,才是可以真正动手操作的“活”知识。
如何寻得那本“真经”?
书海茫茫,寻得那一本值得终身研读的“真经”,需有几个明确的准则。
一、重峦头,轻理气
这是为初学者设定的第一道门槛,也是最重要的一条、所谓“峦头”,指的是我们肉眼可见的外部环境,如山川、河流、道路、建筑等、所谓“理气”,指的是需要通过罗盘和复杂公式计算出来的无形之气,如九星、卦气等。
峦头是风水的“体”,是骨架;理气是风水的“用”,是血肉、没有好的骨架,再好的血肉也无处安放、一栋房子背后无靠,前方有高楼遮挡,形成“压迫煞”,或者门前正对一条笔直的马路,形成“路冲”,这些都是峦头上的大问题、这种硬伤,无论你用多么精妙的理气方法去化解,效果都微乎其微。
选择的那本书,必须有大量篇幅详细讲解峦头、它应该教会你如何判断“龙、穴、砂、水”,哪怕是现代城市环境,也要能告诉你,哪栋楼是你的“案山”,哪条路是你的“环抱水”、那些一上来就大谈特谈玄空飞星、三元九运,而对外部环境一笔带过的书,可以直接放弃、先学会看“形”,再谈算“气”,这是学风水的不二法门。
二、图文并茂,浅显易懂

风水是一门观察环境的学问,极其依赖视觉、一本全是密密麻麻文字的古籍影印本,对现代人来说如同天书、好的风水书,必然是图文并茂的典范、它会有大量的实例图片、手绘的格局图、清晰的图解来说明各种“煞气”的形态,解释“藏风聚气”的原理。
比如讲“穿心煞”,文字描述“门前有直立柱状物”,远不如一张大门正对电线杆的实景照片来得直观、讲“玉带环腰”,一张河流或道路如腰带般环抱楼宇的图片,能让你瞬间领悟其中真意、通过图像,你能快速建立起理论与现实的连接。
三、体系完整,自成一派
这本书必须提供一个从头到尾的完整勘察流程、它不应是各种风水技巧的零散汇编,比如“五个招财小妙招”、“三个化解烂桃花的布局”,这些内容或许有趣,但无法构成系统。
一本好书会告诉你:第一步,观察外部大环境;第二步,用罗盘确定坐向;第三步,绘制户型平面图;第四步,根据本书的理论体系(无论是八宅、玄空还是其他流派)来分析每个房间的吉凶;第五步,提出具体的调整方案、它应该像一本操作手册,让你有章可循,而不是给你一堆不知如何使用的零件。
四、经得起时间考验
避免那些包装过度、辞藻华丽的“大师”速成手册、真正的风水知识,沉淀于岁月、选择那些对古籍有深刻研究,并能用现代语言清晰阐述的作者、他们的书,根植于传统,但又不拘泥于古代的特定环境,能将核心原理应用于今日的公寓、别墅和办公室、这类书籍,不追逐潮流,不故弄玄玄,言之有物,讲的都是根本。
得此一书,如何“读”?
找到了这本书,事情才完成了一半、如何“读”它,才是关键。
是“慢读”、不要追求速度,一字一句地读,一个概念一个概念地理解、读到某个知识点,比如“反弓煞”,就立刻停下来,走到窗边或者出门,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去寻找实例、看看小区的道路有没有形成反弓,对面的建筑屋顶是不是尖角冲着你家、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眼睛里的观察。
是“实践”、以自己的家为第一个案例、准备好纸、笔、尺子和指南针(手机上的亦可),严格按照书中的步骤,画出户型图,标注出方位,分析每一个角落、把书中的理论,不折不扣地在自家进行一次“沙盘推演”、这个过程,你会遇到很多疑问,再带着疑问回到书中去寻找答案,如此反复,知识才能真正内化。
是“舍弃”、在彻底吃透这本书之前,把其他所有风水书都收起来、不要再被网络上零散的文章、不同门派的说法所干扰、你的任务,就是成为这本书所属流派的“专家”、当你能用这一套完整的理论,清晰地分析和判断身边的任何一个阳宅格局时,你才算真正入门了、到那时,若有余力,再去涉猎其他流派,相互印证,方能融会贯通,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