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相扁平,在相学与日常语境中并无一个固定的、统一的专有名称,但其指代的面部特征却极为明确、通常,人们会用“扁平脸”、“盘子脸”或“月亮脸”等较为形象的词汇来描述、其核心特征在于面部骨骼起伏小,立体感不强,轮廓线条趋于柔和圆润。
具体而言,这种面相的构成,往往由几个关键部位的形态共同决定:
一为额头与眉骨、扁平相貌者的额头通常不够饱满,眉骨高耸之势不显、从侧面看,额头到眉骨的过渡平缓,缺少那种深邃眼窝之上、峭壁般的眉弓结构、这使得眼部神采在视觉上缺少了一层庇护与烘托,显得更为开阔。
二为鼻梁与山根、山根,即两眼之间、鼻梁的起始处,是面部中轴线的关键、扁平相貌的山根普遍偏低,鼻梁挺拔度不足,甚至有些塌陷、这导致整个面部的中心点缺乏支撑,如同房屋失了主梁,气势便弱了下去、鼻头或许有肉,但鼻梁的低平是决定面部扁平感的关键。
三为颧骨、颧骨主掌中年运势与权力欲望、高颧骨者,面部两侧轮廓分明,富有力量感、而面相扁平之人,颧骨通常不高不凸,甚至有些内收、这使得面颊部分显得丰腴或宽大,缺少了骨骼带来的紧致收束感,面部“留白”较多,视觉上横向拉伸。
四为下颌、下巴后缩或下颌线不清晰,也会加剧面部的扁平感、一个线条明晰、微微前翘的下巴,能够为面部轮廓画上一个有力的收尾、若下巴短小后缩,则面部下庭的立体感随之消失,与平缓的中庭连成一片。
面相学中的解读
在传统面相学中,对于面部轮廓的解读,讲究的是“三停均等,五岳朝归”、“五岳”即额为南岳,颏为北岳,鼻为中岳,左颧为东岳,右颧为西岳、中岳(鼻子)作为五岳之主,宜高耸丰隆,两颧(东岳、西岳)则需饱满相辅,额头(南岳)与下颏(北岳)遥相呼应。
面相扁平,在这一套理论体系中,往往被解读为五岳之势不足、中岳不起,意味着自我意识与主见可能不强,事业上冲劲稍逊,难为团队之核心、两颧平低,则意味着统御能力与权威感较弱,不善于驾驭他人,人际交往中多扮演随和、配合的角色。
从性格上论,面相扁平之人,土形质重、其性情多温和、敦厚,不好争斗,有很强的包容心与忍耐力、他们如同平原大地,能够承载万物,情绪稳定,不易大喜大悲、为人处世脚踏实地,不喜浮夸,是值得信赖的伙伴与朋友、缺点在于,有时会显得过于被动,缺乏进取心与冒险精神,容易满足于现状,错失一些需要果断把握的机遇。

运势上,由于中庭(代表中年运势的鼻颧部位)平缓,其人生轨迹也多平顺安稳,少有大起大落的戏剧性变化、财运上不主暴富,但求安稳,细水长流、他们不适合做投机性强的行业,更适合从事稳定、需要耐心与细致的职业、家庭观念重,视家庭为安身立命之本,是很好的伴侣与父母。
审美视角下的变迁
审美并非一成不变,对于扁平脸的看法,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有着巨大的差异、在古代东方的审美体系中,尤其是唐代,崇尚的是雍容富态之美,“银盘大脸”被视为福气与贵气的象征、柔和、圆润的面部线条,被认为亲切、和善,具有母性的光辉、这种审美,看重的是“皮相”的饱满与气色的红润。
随着全球化审美的交融,现代社会对于面部立体感的追求日益强烈、受西方高鼻深目、轮廓分明的审美影响,“高级脸”、“骨相美”成为新的风尚、这种审美强调骨骼的结构感,认为清晰的下颌线、高耸的鼻梁、立体的眉弓是美的标志、在这样的语境下,面相扁平有时会被视为不够精致、缺少气场。
但这并非绝对、扁平柔和的面部轮廓,亦有其独特的美感、它赋予人一种宁静、温婉、没有攻击性的气质、这种脸型可塑性极强,妆容上稍加修饰,便能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清淡的妆容能凸显其干净、纯粹的东方韵味;而通过光影的塑造,亦能打造出富有层次的立体效果、许多成功的东方模特与演员,正是凭借这种看似“平淡”却极具辨识度的面孔,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
改善与扬长
对于希望增强面部立体感的人而言,无需过度焦虑,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调整与优化,扬长避短。
妆容修饰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法、其核心在于“光影重塑”、在山根、鼻梁、眉骨、颧骨上方以及下巴尖等需要凸显的位置使用高光,而在鼻翼两侧、脸颊边缘、下颌线下方等需要收缩的位置使用阴影、通过明暗对比,人为地制造出视觉上的高低起伏,面部的立体感便会跃然而出、眉毛的形态也至关重要,一个带有清晰眉峰、略微上挑的眉形,能够有效提升上半张脸的结构感。
发型的选择同样关键、面相扁平者,应避免紧贴头皮、厚重齐整的发型,那会愈发凸显面部的宽与平、增加头顶的蓬松度,利用发根的立起在纵向上拉长脸型,是基本原则、带有层次感的刘海,如法式刘海或八字刘海,可以修饰平缓的额头与眉骨,为面部增加灵动感、两侧的碎发或鬓角,则可以巧妙地遮挡部分脸颊,收窄面宽。
在医美领域,针对性的填充是常见的思路、通过向山根、鼻梁、下巴等部位注射玻尿酸等材料,可以快速有效地构建面部中轴线的立体度、鼻基底填充则能改善因鼻翼基部凹陷而造成的法令纹与面中部低平的问题、这些都属于微调,旨在优化而非彻底改变,保留个人特色的提升面部的精致感、选择何种方式,纯属个人审美取向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