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的北京,寒意渐浓,路旁的银杏落了满地金黄、这样的时节,若能与一位初识的相亲对象,寻一处温暖的茶馆或咖啡厅,相对而坐,确是一件颇具暖意的事、暖意升腾间,许多人心中却萦绕着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见过面了,接下来该聊些什么?
初次见面,多是礼节性的寒暄与基本信息的交换,如同交换名片、而第二次、第三次的交谈,才是真正相互探寻的开始、这时的对话,不再是简单的信息罗列,而应像一位画师,用言语的笔触,慢慢勾勒出对方精神世界的轮廓。
聊工作,其实是听一个人的奋斗故事、别只问“您在哪高就?”这种略显生硬的问题、可以换个角度,从细节入手、“听您说您是做设计的,最近有没有遇到什么特别有趣的项目?”或者“做您这一行,是不是需要经常跟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其中最挑战的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不是在盘问对方的职位与收入,而是在邀请对方分享他生活中的热情、困惑与成就感、当他谈起工作中的某个难题如何被巧妙化解,或是某个小小的创意得到了认可,你能看到的,是一个鲜活的、在自己领域里闪闪发光的人,而不是简历上的一个头衔、这其中,他的责任心、抗压能力、对事业的态度,都藏在这些故事的细枝末节里。
说完了工作,不妨聊聊生活里的烟火气、这烟火气,便是那些不为稻粱谋的闲暇时光、可以问问:“最近有没有读到什么有意思的书,或者看到哪部电影让你印象特别深?”这个话题的巧妙之处在于,它极易展现一个人的品味与精神追求、若对方说起一部冷门电影,并能清晰地阐述其中某个情节带给他的触动,你会发现他思想的深度、若他聊起一本历史书,并能将书中的人物与当下的现实做一些有趣的联结,你会看到他眼界的宽度、即便是聊一部热门的电视剧,从他关注的角色、赞同或不认同的价值观里,也能窥见他的是非观、这比直接问“你喜欢什么”要高明得多,因为你得到的,是一个活生生的观点,而非一个干巴巴的标签。
另一个能展现个人画卷的话题是旅行、旅途中的故事,远比目的地本身更动人、可以这样开场:“看您朋友圈去过不少地方,哪一次旅行最让您记忆犹生?”重点不在于他去过马尔代夫还是巴黎,而在于“为什么记忆犹生”、或许是因为旅途中偶遇的一位有趣的老人,或许是因为解决了一次行李丢失的窘境,又或许只是因为某个黄昏,在异乡街头看到的一束光、他如何规划行程,透露着他做事的条理性;他如何应对突发状况,展现着他的应变能力与情绪稳定性;他被什么样的人文或风景所打动,则直接反映了他内心的审美与向往。

每一次对话,都像是小心翼翼地剥开一颗洋葱,层次分明,时而辛辣,时而甘甜、当气氛逐渐融洽,可以试着轻轻触碰一些更深的话题,比如家庭、但切记,这不是让你去打探对方的家庭背景、可以从自己说起,分享一件童年趣事,或者讲讲自己和家人之间某个温馨的瞬间、“我小时候特别淘气,有一次……”用一个轻松的故事作为引子,看看对方是否愿意接上话头、如果他愿意分享,你便能从他描述家人的语气、回忆童年的神态中,感受到他的家庭氛围与成长底色、这是一个人的根,理解了根,才能更好地理解这棵树。
好的交谈,应如同一场双人舞,你进我退,节奏和谐,而不是一个人的独白或一场审讯、当你抛出一个话题,要学会观察对方的反应、如果他眼神发亮,兴致勃勃,那不妨顺着这个方向深挖下去、如果他面露难色或只是寥寥几句带过,便要知趣地转换航道、这考验的是你的眼力与同理心。
在聊天的过程中,分享自己的观点同样重要、相亲不是面试,你不仅是面试官,也是应试者、在聆听的适时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说说你对某件事的看法,分享你的一个小爱好,甚至坦诚你的一个小缺点、真实,是建立信任的唯一捷径、一个只懂得提问却从不袒露自己的人,会给人一种疏离感和不安全感。
随着了解的深入,一些关于未来的话题也可以自然而然地展开、但不必一上来就谈婚论嫁,那会把人吓跑、可以聊聊近期的规划,“这个冬天有什么特别想做的事吗?”或者“对明年的生活有什么小小的期待?”从这些近在眼前的规划里,能看出他是一个活在当下的人,还是一个对未来有清晰蓝图的人、他的回答,也能让你判断,他所描绘的未来里,是否有可能容纳下你的身影。
一个人的三观,是他精神世界的“承重墙”、这面墙是否坚固,与你的世界是否契合,无法通过直接询问“你的三观是什么”来得知、它就藏在上述所有的对话里、他对工作的抱怨与热情,对电影人物的褒贬,对旅行意外的处置,对家庭温暖的追忆,对未来生活的想象,这些点点滴滴拼凑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人,和他坚实的三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