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仲冬,寒风渐起、一碗热气腾腾的荞面,配上几片清脆爽口的萝卜,是许多人家餐桌上的寻常温暖、关于“萝卜与荞面同食相克”的说法,也如同这冬日寒气,时常在人们心头萦绕,让人在举箸之间,不免生出几分犹豫、那么,这流传已久的说法,究竟是经验之谈,还是无稽之谈?
要探究此事,需追根溯源、所谓“食物相克”,其说法多源于民间经验与部分古代医家的零散论述、在古人朴素的认知里,万物皆有其性,相互作用,或相生,或相克、具体到萝卜与荞面,其“相克”的理由,通常被归结为二者在“气”上的作用相互抵消。
持此观点者认为,萝卜,尤其是生白萝卜,长于“下气”与“行气”,能够破开积滞,使人之气机顺畅、古人常说“吃萝卜,喝热茶,气得大夫满街爬”,便是对其顺气通畅功效的生动写照、而荞面,作为一种杂粮,被认为具有“敛气”之效,能补益脾胃之气、如此一来,“一破一敛”,“一行一收”,二者同食,其各自的功效便会相互削弱,甚至引发气机紊乱,导致腹胀不适、听起来,这套理论似乎逻辑自洽,颇有道理。
我们若细细剖析中医学理,便会发现其中存在一些误读、中医讲求“辨证施食”,食物的性味与功用,并非绝对不变,而是要结合食用者的体质、烹饪方式以及食用量来综合判断。
先看萝卜、其性凉,味辛甘,归肺、胃经、核心功用在于消食化滞、化痰清热、下气宽中、这里的“下气”,更准确的理解是“顺气”或“理气”,是针对体内气机郁结、食积不化等病理状态而言的、它如同一个疏通管道的工匠,让堵塞的气机重新流动起来,并非无差别地消耗人体的正常元气。
再看荞麦、其性凉,味甘,归脾、胃、大肠经、功效为健脾益气、开胃宽肠、消积化滞、荞麦富含的营养,确实能对脾胃起到补益作用,但将其简单归为“敛气”,并不确切、它的“消积化滞”之功,与萝卜的“消食化滞”,其实是殊途同归,目标一致,都是为了帮助脾胃更好地运化。
二者皆为凉性食物,对于脾胃虚寒、平日容易腹泻便溏的人来说,同时大量生食或冷食,确有可能因寒凉叠加而引起肠胃不适、但这并非“相克”,而是体质不耐受寒凉,换成同样凉性的黄瓜与绿豆同食,也可能出现类似反应、问题的根源在于“寒”,而不在于“萝卜”与“荞面”的特定组合。
若我们从现代营养学的棱镜来审视这对组合,所谓的“相克”理论便更站不住脚了。
萝卜富含水分、维生素C、膳食纤维以及多种消化酶,特别是淀粉酶,能有效帮助分解食物中的淀粉,促进消化、这对于以淀粉为主要成分的荞面来说,非但无害,反而是一种有益的补充、萝卜的消化酶恰好可以辅助消化荞面中的碳水化合物,减轻肠胃负担。

荞麦则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谷物、它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其氨基酸构成,尤其是赖氨酸的含量,远高于大米、白面、它还富含芦丁(维生素P),对软化血管、降低血脂有益、其大量的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
从营养成分上看,萝卜与荞麦之间不存在任何会发生拮抗反应或产生有毒物质的化学成分、二者同食,能够实现营养上的互补、荞面提供能量和B族维生素,萝卜提供维生素C和消化酶,共同为人体健康添砖加瓦、所谓的“功效抵消”,在营养科学层面是无法得到验证的。
那么,为何民间会有这样的说法流传,甚至有人真的在同食后感到不适呢?原因可能在于以下几点:
一是食用方式不当、例如,吃了一大碗难以消化的冷荞面,又配上大量生冷的凉拌萝卜丝、对于消化功能本就偏弱的人,肠胃受到双重寒性刺激,自然容易出现腹胀、腹痛等症状、这锅,不该由“相克”来背。
二是过量食用、萝卜与荞麦都富含膳食纤维,适量摄入有益健康,但过量则会增加肠胃蠕动负担,引起产气过多,导致腹胀、任何食物,抛开剂量谈益害都是不全面的。
三是个人体质差异、正如前文所述,脾胃虚寒之人,本就不宜过多接触寒凉食物、将身体的不适归咎于两种食物的“天生不合”,是一种简单化的归因,却也因此流传甚广。
实际上,在我们的饮食文化中,萝卜与荞面早已是一对经典的搭档,默默地反驳着“相克”的流言、在北方,一碗热乎乎的荞面饸饹,配上一碟酸爽的萝卜咸菜,是几代人的味觉记忆、在日本,吃荞麦面(Soba)时,佐以萝卜泥(大根おろし),是极为普遍且受欢迎的吃法,不仅能解腻,还能助消化、在韩国,清爽的韩式冷面(主料常为荞麦),其标配小菜中,永远少不了酸甜爽口的腌萝卜片、这些跨越地域的饮食习惯,都是长期生活实践中得出的最优解,是证明二者可以和谐共存的有力证据。
对于“萝卜与荞面相克吗能吃吗”这个问题,答案是清晰的:二者并不相克,完全可以一起食用、我们真正需要关注的,不是那些未经证实的禁忌,而是如何科学、合理地搭配饮食。
在享用这对美味组合时,可以稍加留意、若是脾胃偏弱,不妨将萝卜煮熟,炖入汤中或与荞面一同烹煮,减其寒性,增其温和、吃荞面时,搭配一些温性的食材,如羊肉、韭菜、生姜等,也能起到很好的平衡作用、食量上讲求适度,细嚼慢咽,给肠胃足够的时间去接纳和处理食物、食物无辜,懂得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地去享用,方是真正的饮食智慧。